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使得市场和社会各界对宏观政策寄予了很高期望。李克强在此次座谈会上指出,要发挥财政、货币、产业、价格等政策的作用,注重定向调控、相机调控,打好组合拳,找准平衡点,强化逆周期调节,稳定市场预期。用好积极财政政策空间,合理加大减税力度,扩大有效投资。**货币政策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以导向更突出的产业政策、更严格的标准和监管促进产业升级。
李克强的讲话已透露出未来政策走向。在笔者看来,财政政策上,“扩大发债+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搭配值得期待;货币政策上,低通胀率的情况使得继续降息降准的几率上升。不过,正如国内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所言,央行货币政策是否变化,取决于央行的中间目标,即M2增长率是否在12%左右,中央银行一直盯着这个中间目标在调控。这说明央行一直坚持中性货币政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在调节基础货币供应,而不是为了刺激经济而在放松或收紧货币政策。
央行*近对于通缩背景下的货币宽松政策的理性看法值得肯定。央行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后部署未来政策思路时,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后,接着还**提出“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这种新提法释放的信号耐人寻味。诚然,过度的宽松政策能够给经济增长带来实际益处的不多,强化原有缺陷和问题的情况倒是不少。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结构缺陷没有解决的条件下搞的任何量化宽松,都是对缺陷的错误放大。
当前,货币政策要对中国经济稳增长作出更大贡献,但不能再局限于不断释放流动性,当务之急是改变金融资源错配的格局,从系统上来解决资金沉淀的问题,提高流动性的利用效率。政府仍需通过放松相应监管限制和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等扶持中小企业。